通过
微生物发酵罐进行批量生产是一个融合了生物学、工程学、信息学和控制学的复杂过程。从菌种的优势扩增,到发酵过程中各项参数的精密动态控制,再到最后的高效下游纯化,每一步都至关重要。正是凭借发酵罐这个强大而可靠的核心平台,现代生物制造业才能得以高效、稳定、经济地运行,源源不断地为社会提供种类繁多的生物制品,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。
那么,如何通过这个“核心引擎”实现生物制品的批量生产呢?其过程是一个环环相扣、高度集成的系统工程,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核心阶段:
第一阶段:发酵前的准备——奠定量产基石
批量生产始于周密的准备。首先,需要将经过基因工程改造或自然选育的、具有高产目标产物能力的工程菌株(如细菌、酵母)进行活化与扩培。菌种先在实验室的试管和摇瓶中复苏、活化,经过多级种子扩增(如一级种子罐、二级种子罐),使其数量指数级增长,直至达到足以“接种”入大型主发酵罐的规模和活性。与此同时,对发酵罐进行清洗和高温高压灭菌,确保整个系统无菌,避免任何杂菌污染导致整批产品报废。配制好的培养基(微生物的“营养餐”)也被同步灭菌后泵入罐内。
第二阶段:发酵过程的控制——精密调控的“艺术”
这是批量生产的核心阶段。准备好的种子液被无菌接入装有培养基的微生物发酵罐中,发酵正式启动。此时,发酵罐的精密控制系统开始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,通过对以下关键参数的实时监测与自动调控,为微生物创造最适的生长和产物的环境:
1.温度控制:通过夹套或盘管的循环水系统,精确维持微生物生长所需的最适温度。
2.通气与搅拌:通过通入无菌空气和机械搅拌,为好氧微生物提供充足的溶解氧,并保证培养液的均匀性。
3.pH值调控:通过自动添加酸或碱,稳定培养液的pH值,使其始终处于产物合成的最佳区间。
4.泡沫控制:使用消泡剂或机械消泡装置抑制过度泡沫,防止逃液和污染。
5.营养补给:采用“补料-分批”发酵策略,在过程中持续补充关键营养物质,避免过度消耗抑制生长,同时延长产物合成期,提高产量。
整个过程通过先进的传感器和计算机系统进行在线监控,确保工艺参数始终处于设定轨道。
第三阶段:发酵结束与下游处理——收获战果
当产物浓度达到预期或微生物生长进入衰退期后,发酵过程即告结束。此时,富含目标产物的培养液(称为“发酵液”)被移出发酵罐,进入下游加工阶段。这是一个纯化和收获的过程,通常包括:
固液分离:通过离心或过滤去除菌体细胞。
产物提取:采用层析、萃取、沉淀等方法从滤液中初步纯化目标产物。
精制与纯化:进一步利用各种色谱技术等获得高纯度的最终产品。
成品化:经过浓缩、结晶、干燥等步骤,制成符合标准的药品、粉末或液体制剂。